小龙虾是怎么来的(小龙虾的生活习性及特点)

摘要: 小龙虾是甲壳纲螯虾科水生动物,别称克氏原螯虾、红螯虾、淡水小龙虾等,形似虾而甲壳坚硬,喜栖息于水草、树枝、石隙等隐蔽物中,可生活在环境很恶劣的臭水沟、沼...

小龙虾是甲壳纲螯虾科水生动物,别称克氏原螯虾、红螯虾、淡水小龙虾等,形似虾而甲壳坚硬,喜栖息于水草、树枝、石隙等隐蔽物中,可生活在环境很恶劣的臭水沟、沼泽等地,下面一起来看一看小龙虾是怎么来的吧!

一、来由论述

小龙虾原产于北美,1927年日本从美国夏威夷少量引进了小龙虾,目的只是作为牛蛙的饲料,随后小龙虾很快“攻占”了日本,大约在1929年又经日本流入到了我国南京,这也是“小龙虾是日本人二战时期为了消灭尸体引进中国”的谣言源头,实属无稽之谈,别的不说,单说拿小龙虾来消灭尸体也太费时费力了吧!

二、食物习性

小龙虾是杂食性动物,自然条件下摄食有机物碎屑、藻类、水生植物等,特别喜食汁多肥嫩的绿色植物,例如水浮莲、水葫芦、绿萍和苦草等,动物性食物包括水蚯蚓、蚯蚓、水生昆虫的卵、蛹、螺、蚌、鱼肉等,人工养殖可投喂配合饲料、屠宰场下脚料、各种细嫩瓜果、菜叶等,食物匮缺时小龙虾亦自相残杀。

三、生长环境

小龙虾能忍受污染的水质,但并不喜欢那样的环境,有学者专门做了实验发现小龙虾更倾向于选择新鲜的食物、更喜欢清洁的水源,生活在污水中纯属被逼无奈,事实上小龙虾对环境的忍耐也有限度,若水质太差不仅繁殖困难,而且长得差、脱壳慢,天一热就会大批死亡且经不起长途运输,因此养殖户也会注意水质。

四、禁食部位

1、虾线:虾线是小龙虾的肠道等消化系统,在虾的背部,有的很黑,有的颜色很淡,容易聚集重金属,烹饪前要把虾线拉出来。

2、虾头:虾在生长的过程中一些有害金属会沉积在头部,若食用虾头,这些有害金属元素对人的身体健康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3、虾黄:虾黄是龙虾的性腺,与肝脏挨一起,往往会受到污染,但只要将灰色肝脏与虾黄区分开,食用量不大也是没有问题的。

4、虾腮:虾的鳃部是最“脏”的地方,原因是虾主要靠鳃来过滤,有害物质都集中于鳃和体表,食用时最好不要吃鳃以上部位。

小龙虾是淡水经济虾类,学名克氏原螯虾,别称红螯虾、淡水小龙虾、红色沼泽螯虾等,形似虾而甲壳坚硬,喜栖息于水草、树枝、石隙等隐蔽物中,对环境有极强的适应能力,下面一起来看一看小龙虾的生活习性及特点吧!

一、适应性强

小龙虾栖息于永久性溪流和沼泽,临时栖息地包括沟渠、池塘等,对水环境要求不严,在PH值5.8~8.2、温度零下15℃至40℃、溶氧量不低于1.5毫克/升的水体中都能生存,我国大部分地区都能自然越冬,最适宜生长水体PH值7.5~8.2、溶氧量为3毫克/升、水温为20~30℃。

二、掘洞习性

小龙虾喜温怕光,光线强烈时即沉入水体或躲藏到洞穴中,光线微弱或黑暗时开始活动并有掘洞的习性,洞穴位于池塘水面以上20厘米左右,深度达60厘米到1.2米,内有少量积水以保持湿度,洞口一般以泥帽封住以减少水分散失,在夏季的夜晚或暴雨过后有攀爬上岸的习惯,可越过堤坝进入其它水体。

三、食性极杂

小龙虾是杂食性动物,自然条件下摄食有机物碎屑、藻类、水生植物等,特别喜食汁多肥嫩的绿色植物,例如水浮莲、水葫芦、绿萍和苦草等,动物性食物包括水蚯蚓、蚯蚓、水生昆虫的卵、蛹、螺、蚌、鱼肉等,人工养殖可投喂配合饲料、屠宰场下脚料、各种细嫩瓜果、菜叶等,食物匮缺时小龙虾亦自相残杀。

四、雌雄异体

小龙虾雌雄异体且具有较显著的第二性征,可从腹部游泳肢形状加以区分,雄虾腹部第一游泳肢特化为交合刺,而雌虾第一游泳肢特化为纳精孔,其次二者螯足具明显差别,雄性螯足粗大,螯足两端外侧有一明亮的红色疣状突起,而雌虾螯足比较小,疣状突起不明显,第三雄虾螯足较雌虾粗大,个体也大于雌虾。

五、繁殖习性

小龙虾繁殖的大部分过程在洞穴中完成,其卵巢在交配后需2~5个月方最后成熟并进行排卵受精,怀卵量一般在100~700粒,平均为300粒,卵的孵化时间约为14~24天,但低温条件下孵化期可长达4~5个月,幼体在发育期间不需要任何外来营养供给,刚孵出的仔虾需在亲虾腹部停留几个月左右方脱离母体。

六、蜕壳生长

小龙虾同许多甲壳类动物一样其生长也伴随着蜕壳,蜕壳时一般寻找隐蔽物如水草丛中或植物叶片下,蜕壳后最大体重增加量可达95%,一般蜕壳11次即可达到性成熟,性成熟个体可以继续蜕皮生长,通常其寿命不长,通常约为1年左右,但在食物缺乏、温度较低和比较干旱的情况下寿命最多可达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