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护理注意事项(早产儿五大关护理要点)

摘要: 早产儿护理需重点关注体温维持、喂养管理、感染预防、发育监测和家庭支持等方面。早产儿是指胎龄未满37周的新生儿,各器官发育不成熟,需通过精细化护理降低并发症风险。1、体...

早产儿护理需重点关注体温维持、喂养管理、感染预防、发育监测和家庭支持等方面。早产儿是指胎龄未满37周的新生儿,各器官发育不成熟,需通过精细化护理降低并发症风险。


1、体温维持


早产儿皮下脂肪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全,易出现低体温。建议使用预热的辐射台或暖箱维持中性温度环境,室温控制在24-26℃,湿度保持在55%-65%。接触婴儿前需温暖双手,避免裸露时间过长。若发现四肢发凉或体温低于36℃,需立即采取复温措施。


2、喂养管理


早产儿吸吮吞咽功能弱,建议优先选择母乳喂养,必要时添加母乳强化剂。喂养时采用半卧位,奶嘴选择超慢流量型,每2-3小时喂养一次。出现喂养不耐受时可采用微量喂养法,逐步增加奶量。需每日记录摄入量和大小便次数,监测体重增长曲线。


3、感染预防


早产儿免疫系统发育差,接触婴儿前必须严格洗手,避免探视人员密集。奶瓶、衣物需每日消毒,脐部护理使用75%酒精每日消毒2次。发现皮肤脓疱疹、脐部渗液或体温波动时,需及时就医排查感染。住院期间需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4、发育监测


定期评估矫正月龄下的神经行为发育,重点关注肌张力、原始反射和追视能力。建议每月进行GMs全身运动质量评估,每3个月做贝利婴幼儿发育量表筛查。发现运动落后或肌张力异常时,需早期介入康复训练。矫正月龄6个月前是干预黄金期。


5、家庭支持


建立24小时护理记录本,记录喂养、睡眠和异常症状。家长需学习心肺复苏技能,掌握血氧仪和吸痰器使用方法。母亲需保持良好心态,必要时寻求心理辅导。建议参加早产儿家长互助小组,定期随访新生儿科和儿童保健科。


早产儿出院后需持续补充维生素AD和铁剂,矫正月龄2岁前按需强化营养。居家环境保持安静,避免强光噪音刺激。定期进行眼底筛查、听力测试和脑电图检查,警惕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感音神经性耳聋等后遗症。建议建立专属健康档案,保存所有检查报告和用药记录,便于长期随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