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保健品的古代,古人一般通过哪些食材来养生?

博主:74657465 2024-04-21 82 0条评论
摘要: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文|听雨说编辑|听雨说民以食为天,从古至今不论干什么,都与“吃”一字离...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听雨说

编辑|听雨说

民以食为天,从古至今不论干什么,都与“吃”一字离不开。

不仅要吃,还要吃得好,吃得健康养生。

在科技先进的现代,食物里有何成分、微量元素,甚至对身体的好坏,都一清二楚。

而在古代,既没有保健品,又没有具体的食物营养成分指标。

那么,古人是通过哪些食物来养生的?一年四季的吃法又是怎样的?

一日三餐,以素为主

其实小时候脑海里就一直有一个疑问,人不应该饿了就吃吗?

那么,为什么要制定毫无意义的“一日三餐”方式呢?

看看身边的动物,它们除了睡觉,就是吃饭,要不就是在找吃的路上。

而人类是什么时候普遍开始的一日三餐呢?

中国古代的周朝到两汉,平民百姓一天吃两顿饭,早上晚上各一顿。

那时候的时间也与现在的时间不大一样,早上是指10、11点左右,晚上则是下午的4、5点。

其实从汉代开始,统治阶层就已经开始选择一日三餐了,但平民百姓依旧是早晚两餐。

后来再发展至唐宋时期,整个社会都开始选择“一日三餐”的模式。

那么,为何经过千年的发展,一直保持着“一日三餐”,而不是一日4、5餐呢?

这就不得不说古人的智慧了,经过现代科学的研究,

发现人类吃下的食物,从胃部到小肠需要的时间大概是4小时。

除了夜晚的睡眠时间,人清醒的时间大概是15、16个小时。

一日三餐恰巧符合这一规律,早晨7、8点钟吃早餐,中午12点左右吃午餐,傍晚4、5点吃晚餐。

《吕氏春秋》一书中也有过相关的记载,按时吃饭,身体必定康健。

如果每天不按照固定的时间俩吃饭,那么长时间下来会生理失调,最后会导致“身必有灾”。

这也就是为何从古至今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都严格遵守一日三餐的规定。

其实古人的智慧还远不止于此,他们非常注重饮食的平衡。

古书曾记载,饮食要以谷类为主,肉类为辅,蔬菜和水果用以补充。

这是一种最古老,也是最早的饮食结构,也就是以素食为主。

这套理论直到当代社会还是适用的,素食多是自然界土生土长的植物、瓜果蔬菜。

因此富含营养,长时间吃素能够使人健康长寿,也会让人更聪明。

这也是小时候家长总让孩子多吃青菜蔬菜的原因。

这也可以说明,古人发现的一日三餐、以素为主,从养生层面来说是十分正确的。

喝粥也是一种养生

相信大家都听过这么一句话“医食同源,药食同用”。

这句话体现最多的地方大概就是喝粥了,凡是生了病,医生都在嘱咐着喝清淡的粥。

喝粥界更是流传着一句话“吃饭须喝汤,到老不受伤。”

其实喝粥是很讲究的,古人也以粥为食疗。

《本草纲目》的作者李时珍曾记录到:粥是最好的饮食,能养生求安乐。

粥的范围十分广泛,食材更是包罗万象,可以是五谷、也可以是蔬菜,还能荤素搭配。

凡是你想到的食材几乎都能做成粥,也就是古人说的“凡食材皆可入粥”。

从古人的烹饪角度,也能解释为何喝粥养生。

在古代,人们一般上是不用炸、煎、烤等方式烹饪食材的。

因为会使食材的成分遭到些许破坏,所以常用蒸煮、炖煲等方式。

这样既不会损伤食材本身的功效,也能使食物完全熟透,而煮粥正是既方便又养生的烹饪方式。

就连古时候的大诗人也极其爱粥,白居易对大鱼大肉不感兴趣,偏偏爱品粥,写了很多关于粥的诗句。

陆游也爱喝粥,吃一碗粥,在他的口中便能“羽化登仙”。

因此,吃粥是一个养生的好方法,要经常采用喝粥的食疗方法。

锻炼身体,保持健康心态也很重要

古人除了在饮食的时间和饮食的方式上有所研究之外,还特别强调适度。

凡是饮食,都要适量,不过度去吃,也就是现代所说的不暴饮暴食。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到:少食多餐,少量多次。

吃什么都不应该求饱,而是分开多次去食用,这样对身体更有好处。

在养生上,除了吃,古人还十分重视锻炼身心。

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说法,人应该锻炼身体,增强身体的素质,才能降低得病的几率。

东汉的名医华佗也说过“人体欲得劳动”。

他强调人平时要多锻炼身体,同时又不能使身体过于劳累。

那么,说起强身健体、锻炼身体,古代又有什么体育项目呢?

其实最知名的就是“蹴鞠”,最早要追溯到汉代,宋朝时达到顶峰。

蹴鞠与现代的足球有着相似之处,但蹴鞠更讲究观赏性,更像是一场足球的花式表演。

古人还创造出了多种多样的养生运动,就比如“五禽戏”。

锻炼五禽戏能让身体返璞归真,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回到人与自然和谐的状态。

除了这些,古人还认为心态十分重要。

要想有个好身体,就要保持一个好的内心状态。

古人常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凡事都要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

在《道德经》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无为而治”,不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对待事物要顺其自然。

因此,古人在养生这一点上,不仅注重饮食,还十分重视锻炼和修心。

中国传承下来的这些养生方法,放在现代社会同样适用。

不仅要吃得好吃得健康,也要多锻炼身体,但又不能过度劳累。

同时也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心病恰恰是最难医治的。

做到古人所说的这几点,才能更好享受健康的生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