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养*
三
伏
三伏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间。三伏天是从夏至日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叫做初伏,夏至日的第四个庚日叫做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则是末伏,随后季节变化开始进入秋季。2023年入伏是7月11日,初伏:7.11-7.21,中伏:7.21-8.10,末伏:8.10-8.23
何为三伏?
“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文言讲,伏即为潜伏的意思。“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指“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在夏日里暑邪会逐渐的深伏于体内,而不为人知。如暑邪不除,到了秋天,火邪克金,而伤肺气,导致人的免疫力下降,而患感冒、咳嗽、发热等疾病。而进入冬季以后,这些病会反复发作。”因此,黄帝内经明确指出要“使气得泄,若所在外“。不要因怕出汗而躲在空调房里。冷饮不但消不了暑气,反而会伤了脾胃。要知道茶是解暑的最佳饮品。一杯热茶喝下去虽会出一些汗,但随之而来的是一阵阵的清凉。凡事不能只看眼前,眼光放远些。养*必须从当下做起。
三伏天如何养*
“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并且潮湿闷热的日子,民间百姓说的“苦夏”就在此时。在这个时节要注意增加营养,食物以清淡、易消化为宜,少吃油腻和辛辣的食物,少饮酒、少抽烟。另外,要做好心理调节,要静心、安神、戒躁、息怒。
三伏天“三伏贴”
《黄帝内经》根据五行*克关系,提出“长夏胜冬”之说。冬季天寒地坼,阴寒气盛,人体若素有阳虚内寒之证,则易出现一些好发于冬季或于冬季加重的疾病,如哮喘、气管炎、过敏性鼻炎、关节炎等。而在暑伏时节,虚寒证诱发因素少、症状相对较轻,且自然界阳热气盛,有利于扶正祛邪,是冬病夏治的最佳时机。
三伏贴是冬病夏治最主要的方法之一。由于三伏天是全年中天气最热,气温最高,阳气最盛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体腠理疏松,经络气血流通,有利于药物的渗透与吸收,而庚日又与肺金有关(庚日为金,属大肠,大肠与肺相表里),为温煦肺经阳气,驱散内伏寒邪的最佳时机。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伏贴所用药材主要*括具有温里散寒、温通走窜作用的白芥子、元胡、细辛、甘遂等,同时结合临床疾病配伍和加减。如治疗呼吸道疾病,常配伍散寒止咳的麻黄、干姜;治疗消化道疾病,常佐以温中理气的丁香、豆蔻;治疗风湿性关节,常配伍温经止痛的川乌、草乌。
需要提醒的是,任何一种治疗方法都不可能*治百病,都有适应证和禁忌证,三伏贴也不例外。对于阳热体质或热性疾病患者而言,滥用三伏贴无异于火上浇油。此外,孕妇、严重的心肺疾病患者、对药物过敏者、皮肤破损者等也都不适合贴三伏贴。
三伏天,吃什么?
伏天养*有三宝: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三伏养*,三宝入口。补充体力,解热防暑。一宝黄鳝,补中益气;二宝莲藕,营养消暑;三宝绿豆,清热解毒。
一到伏天,老百姓最惦记的就是:三伏天,吃什么?有句老话:“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卷鸡蛋”。伏天吃饺子、烙饼、面条的意思,除了夏收小麦之后粮食充足的喜悦之情以外,主要是提醒人们,夏天饮食不可太凑合,要经常慰问自己一下,多吃点蛋白质和B族维*素丰富的食品。因为夏天温度高,出汗多,会损失不少蛋白质氨基酸,更损失大量的B族维*素和钾、钠等矿物质,吃面更有利于补充营养。具体到吃什么,主要掌握四个要点:多酸多甘、补气去火、新鲜干净、补水养*。
三伏饮食——补气去火
炎炎夏日不仅带给我们身体上的不适,还容易导致越来越多的人火气上升,表现出情绪烦躁、焦虑、易激动、失眠等,这些症状在医学上称为“夏季情感障碍”。因此,“去火”也是夏日食补的必备功课。夏日祛火的食物,上佳选择:苦瓜、西红柿等性凉、清暑的蔬果,同时,牛奶性微寒,可以补水、滋阴、解热毒,也是“去火”良品。鹅肉、鸭肉更是夏季大补之良方。
三伏饮食——新鲜干净
中医认为,胃为后天之本。夏季人们常感食欲减退,脾胃功能较为迟钝,此时不妨吃些新鲜蔬果。新鲜蔬果营养素的构成,一般是纤维素和糖分的含量各半,不仅可以有效地补充人体必须的能量和水分,其清爽的特质也会让人久食而不厌。胡萝卜、柠檬、苋菜是其中首选;时令的野菜蔬果,多食更是大有好处。但要注意不要贪食*、冷或不洁的食物,以免染上痢疾、腹泻等。
三伏饮食——补水养*
中医理论讲究“阴阳五行”、“天人一体”,冬为阴,夏为阳,夏季为阳盛阴衰之季,也正是人体阳气旺发之时,人体阳气,在夏季有欲升欲旺的趋势,体内凝寒之气处于易解的状态。三伏天,人稍劳作或运动,就大量出汗,接着产*强烈的口渴感。因此,补水养*便成为三伏天的重中之重。
伏天养* 常喝三碗汤
暑伏高温,大汗后水分流失过多,适当食用以下养*汤可以起到清热解暑、补脾养心等作用。
藕片莲子汤
材料:莲子50克,藕片100克,五指毛桃15克,*姜、盐适量。
功效:清热开胃、补脾养心。
注意:莲子心性味苦寒,脾胃虚寒、慢性腹泻者在食用莲子时应去芯。
冬瓜豆腐鲤鱼汤
材料:冬瓜500克,豆腐150克,鲤鱼500克,香菜、葱、*姜、胡椒粒、盐适量。
功效:清热解暑、利水消肿。
注意:鲤鱼及豆腐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及钙质,肾功能不全者慎食。
薏苡仁山药瘦肉汤
材料:薏苡仁(炒)50克,山药100克,芡实50克,瘦肉适量,*姜、胡椒粒、盐适量。
功效:清热利湿、健脾益肺。
注意:薏苡仁及山药富含淀粉,脾虚者不宜多食,糖尿病患者慎食。
三伏天,练什么?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是前人在长期锻炼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虽然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却也因人而异。对于老年人和体质较弱的人而言,一味强调“夏练三伏”不太适宜。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这样的气候条件,对人体健康有明显的不利影响。当最高气温在30到33摄氏度时,老年人要减少运动量,时间以半个小时以内为宜。三伏来临时,老年人要停止一切活动,以静制动,并保持充足的饮水;同时,身边还要存放一些人丹、十滴水、清凉油、藿香正气水等常规的防暑药品。
三伏天防空调病
大家知道,人是恒温动物,人的体温要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夏季,自然界阳气正足,温度、湿度都比较高,人体为了调节环境温度,就需要适时开合汗毛孔,将体内多余的湿热排出体外。但是,现在我们人为地制造出了一种人工环境--空调,当我们从炎炎烈日的环境下,突然进入到温度很低的室内,就会使本来正常排泄汗水的汗毛孔突然关闭。这种关闭由于来的很突然,在关闭过程中,会造成两个后果,第一是将冷空气一同闭在了体内;而是,导致本来正常的排汗功能中断。因此,这个阶段的人,很容易得空调病。这种病,就是在夏季得风寒感冒。由于寒闭在体内,症状就是浑身肌肉痛,关节痛,头痛,无汗,食欲不振,甚至浑身发冷、发烧。出汗时人体毛孔张开,最好赶快擦干身子,避免吹风和吹空调,防止寒气侵入,引发感冒。刮痧后要避免凉水澡、吃冷饮。三伏天适当身体流汗后要注意补充水分。此外,排毒也要因人而异,有些特殊人群不宜受到过大*,如:老人、孩子等体质较弱的人。三伏天千万不要过分贪凉,更不要过度待在空调房内或过量吃冷饮,盲目贪凉不利于身体排毒。健康排毒应坚持健康*活方式,规律作息,坚持运动,多吃蔬菜水果,保持愉悦心情。
隐伏避盛暑 护阳莫贪凉
三伏天里的“伏”字,有“隐伏藏匿”之意。此时宜伏不宜动,应减少户外活动,适度降低室内温度,以躲避盛暑的“锋芒”。但也不宜过分贪凉,所谓“春夏养阳”,暑伏养*应注意养护阳气。
1.科学使用电风扇、空调,避免冷风直吹,特别是睡觉时,注意腹部保暖。
2.多喝热水、热茶,少喝冷饮,少吃冰镇西瓜,以防寒凉之品损伤脾胃之阳。
3.保证充足睡眠,不宜熬夜或过度劳累,并且适度运动,以助阳气升发。
三伏天,防中暑
常见的中暑症状
01:先兆中暑(难受)
中暑者出现头晕、恶心、多汗、四肢无力、反应迟钝等症状。此时体温一般不超过37.5°C。
02:轻症中暑(晕厥)
中暑者出现脉搏增快、晕厥、面色苍白、呼吸加快甚至休克等症状。此时体温一般会升至38°C。
03:重症中暑(危险)
中暑者出现无汗、血压下降并伴有昏厥、昏迷、痉挛或高热等症状。此时体温可超过40°C,轻度中暑可居家处理,重者一定要去医院诊治。
三伏天防中暑小技巧
01:减少高温时段外出
减少高温时段外出,若外出,做好防暑措施;晚睡早起中午小憩。
02:清淡饮食
饮食清淡,可多吃桃子、杨梅、苦瓜、西红柿、西瓜、绿豆汤等清热解渴、补气去火的食物。
03:注意开窗通风
每天开窗通风两次以上,每次15-30分钟。通风差的室内易引发中暑,较差的空气质量容易致病。
04:注意补水,不过度喝冷饮。
及时补充水分,但不要大口急喝水,夏季人体出汗多,大口急喝水会使水分快速稀释血液,加重心脏负担。不要过度喝冷饮,适量冷饮可以解暑降温,过度饮用的话会导致胃黏膜下血管收缩,引发胃病。
05:空调温度不宜过低
空调温度最好不要低于26°C,吹空调时最好搭个披肩。空调不要对着吹,对着空调直吹,会使颈背部肌肉受寒,造成颈椎问题。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本站将立刻清除。作者:7465本文地址:https://www.7465.cn/bao/93366.html发布于 2024-05-06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7465育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