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说】饮食养*有哪些原则?《黄帝内经》饮食养*理论研究(第66期)
•《黄帝内经》关于饮食养*理论内容十分丰富,特别是在饮食作用、饮食基本原则、饮食养*方法和病家饮食禁忌等方面已成体系,对后世中医养*理论的发展产*了深远影响。
•《黄帝内经》不但强调了饮食的重要作用,对饮食结构也给出了合理建议。提出饮食要建立以五谷为主,以五果、五畜、五菜为辅的合理结构,对现今人们饮食*活同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关于饮食养*理论的内容十分丰富,特别是在饮食作用、饮食基本原则、饮食养*方法和病家饮食禁忌等方面已成体系,对后世中医养*理论的发展产*了深远影响。深入发掘《内经》饮食养*思想,不断丰富与完善中医饮食养*体系,对于传承中医精粹、传播中医养*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饮食的作用
食物是气血化*的主要来源,是脏腑*理功能的物质基础,是*命活动的基本保证。《素问·平人气象论》曰:“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食物经过脾胃运化成为水谷精微,化*气血津液,具有滋养血脉、充养四肢百骸、强健形体等作用。《灵枢·本藏》云:“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饮食可以补养脏腑,是脏腑实现*理功能、维持*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正如《素问·经脉别论》所言:“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该篇又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可见,食物是人体*命活动的重要保障,其在人体内消化吸收的全过程也是*命活动的具体体现。
《内经》不但强调了饮食的重要作用,对饮食结构也给出了合理建议。提出饮食要建立以五谷为主,以五果、五畜、五菜为辅的合理结构。《素问·脏气法时论》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从这段论述可以看出,“谷”是人类获取营养必须摄入主体食材,在维持人体*命效能中发挥“养”的主体作用,是饮食结构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而五果、五畜、五菜等为辅助食材,对主体食材“谷”有着“助”“益”“充”的协同作用,不必悉具,但不能尽废。正确的饮食结构是维持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若水谷摄入不足,或摄养不当,或饮食结构不合理,都会影响气血化*,影响脏腑*理功能,引发疾病。《灵枢·五味》载:“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内经》中提出的合理饮食结构,对现今人们饮食*活同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饮食养*基本原则
《黄帝内经》中提出饮食养*基本原则为“食饮有节”,“节”为节制、有度之意。“食饮有节”,广义是指饮食有节制、有规律、应四时、谨五味、重禁忌,既*括从思想上控制猎奇野味、放纵贪食的欲望,也*括在行为上不暴饮暴食、偏嗜食物,不超过合理范围的进食总量、速度、五味、寒热等情况。狭义的“食饮有节”,即合理控制饮食的总量,不能过饥或过饱。饮食是人体*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合理的饮食为人体提供精微物质;反之,饮食失常可损伤机体引发疾病。《灵枢·口问》指出:“夫百病之始*也,皆*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食饮有节”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和”思想,强调饮食与机体处于和谐的状态,这是《内经》饮食养*的总纲领。
饥饱失常、饮食不节是《内经》病因学的重要思想。饮食过饥则气血无所化*,脏腑功能低下,日久正气亏虚,即《素问·评热病论》所言“不能食者,精无俾也”。饮食亦不能“过用”,饮食过饱超过六腑运化负荷,打破脏腑平衡,则脾胃受损。六腑是运化传送水谷精微的主要场所,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小肠分别清浊,运行水液;大肠传化糟粕,所以食饮不节先伤六腑。如食积引起呕吐、胃痛,水谷不化的腹泻,下痢赤白的痢疾、痔疮等,多因饮食过饱,食物积滞于胃。胃失和降,气机疏泄不利,则出现呕吐、胃痛;郁滞于肠,损伤大肠经脉而发为痢疾;食停日久,化为湿热,郁滞*而*痔疮。食饮不节、伤及六腑也是引起痹证的原因之一,《素问·痹论》谓:“六腑亦各有俞,风寒湿气中其俞,而食饮应之,循俞而入,各舍其腑也。”临床上许多疾病都与食饮不节有关,如糖尿病、肥胖、高血压病、心脏病、高脂血症、胰腺炎、胆囊炎等。
病家饮食禁忌
饮食禁忌是中医养*学的重要内容。对于某些疾病调养,必须要严格遵守饮食禁忌,否则不但会影响疾病的治疗和恢复,还有可能危害*命。《内经》以五行学说为基础,重视疾病状态下依据病变部位的不同,实施饮食五味禁忌,明确提出“五禁”“五裁”等禁忌方法,适用于五脏、五体等病变在饮食五味方面宜忌。“五禁”即《灵枢·五味》所载:“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五裁”为《灵枢·九针论》提出,“病在筋,无食酸;病在气,无食辛;病在骨,无食咸;病在血,无食苦;病在肉,无食甘。口嗜而欲食之,不可多也,必自裁也,命曰五裁”。《内经》中多篇提及饮食禁忌,且对饮食禁忌的程度有不同区分,如“禁”“无食”“无多食”等,这些关于病家在饮食方面的禁忌,对于疾病护理及养*保健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内经》还提出的脾病禁“温食”,《素问·脏气法时论》曰:“病在脾……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饮食寒温与脾胃之间紧密相关,脾病“禁温食”有助于脾胃功能正常运行,以达到人体正气充足、防御外邪、促进疾病痊愈的目的。此外,《内经》根据疾病的寒热性质也有相应的饮食禁忌,热病过程中饮食要清淡,少食肉类,不宜饱食,否则会导致热病复发。正如《素问·热论》说:“病热当何禁之?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内经》限定的饮食禁忌,在维护健康、预防疾病等方面有积极作用。
来源 | 中国中医药报
制作 | 熊依琳
编辑 | 袁敏燕
审核 | 李奕、叶静
往期推荐●●
//1
//2
//3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本站将立刻清除。作者:7465本文地址:https://www.7465.cn/bao/93766.html发布于 2024-05-07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7465育婴网